保定府是北京南大门,当时满清的陆军学校也曾设立在保定,驻扎的直系军阀众多,如曹锟、吴佩孚等,相互之间可以监督,稍有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其他人,就算其中有那么一两个想打清西陵的主意,不想被群起攻之的军阀也只好按捺下蠢蠢欲动的心。
而孙麻子孙殿英当时奉命驻扎遵化,没有其他军阀和派系的监督,军队在周围一封锁,清东陵就是他的天下,想怎么样折腾都可以。而且当时孙麻子的部队非蒋介石嫡系,面临断饷和兵变的危机,两相权衡下,才最终决定盗掘清东陵。
而且相较清西陵,清东陵的陪葬品丰厚得多;先不说康熙帝的景陵,单单乾隆帝的裕陵是在满清最后一个盛世修建的,陪葬品的数量和价值肯定不会差,更何况还有一个以奢侈糜烂而出名的慈禧?
清西陵内的雍正帝一生操劳简朴,虽然残忍嗜杀但也算是位有德明君,陪葬品肯定不多;其他的3位皇帝驾崩时,要么满清国力正在走下坡,要么国难当头火烧屁股,陵寝中能有什么好宝贝?
所以,综合以上的观点,清东陵的地段要比清西陵差上许多,陪葬品方面更容易吸引盗墓贼。
同样,明代皇陵比清代皇陵的选址更讲究。明陵的位置更靠近京都,除了人流密集和风水选址外,更注重防盗防涝;清陵就差了许多,清朝的祖先女真人是移动政权,在历史上都是迁来迁去,清陵只注重风水,不注重地段,看看关外三陵和清东、清西三个陵区就知道。
明陵注重防盗,其地宫入口一般深埋地下近30米左右,如已经开掘的明定陵,封土足足27米,其它的明陵只怕埋得更深,这种深度一般盗墓贼哪里找得到?相比之下,清陵的封土就逊色许多了,才不到10米,几十个土匪花费一个晚上挖掘,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。
再就是明陵地宫结构复杂严密,虽然地宫也处于陵墓中轴线上,但墓道并不是长驱直入的,而是设计的如同迷宫般,墓道口毫无规律可循,除非将陵墓周围全部掘开,否则根本找不到入口,这个工程量非常浩大,凭几十个至数百人的团伙无异于做梦;清陵修建就简单的令人诧异了,入口、墓道、地面建筑、地宫全部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,哑巴院后的琉璃照壁下就是墓道口,土埋得又浅,清东陵所有陵墓都是按照这样设计,小规模的盗掘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墓道口,被盗掘的机率风险系数自然大大增高了。
康熙的景陵,乾隆的裕陵都被地下水淹没过,说明清陵的排涝设计都不尽人意;明陵地宫,如定陵有专门排涝的龙须沟,设计合理令人叹为观止,为什么到了清代反而退步了,也是一个未解之谜。
更重要的一点,大明作为最后一个汉人正统的封建王朝,满清一向被民间视为异族胡虏,这就是为什么满清历代皇帝都提倡“满汉一家”。清人一直想融入汉人文化,从精神上和思想上能更好的统治汉人,但汉人对满人一直抱有敌意,这种矛盾虽然暂时在满清封建统治下被压制,并没有代表它被消除,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演愈烈,特别在清末朝廷腐败无能,帝国主义列强入侵,满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,以及割地赔款后,底层民众对清廷的不满更是到达了顶峰。因此,清朝灭亡后,饱受欺凌的汉人纷纷开始杀旗人,特别是民国初期无数满姓改成汉姓,就是怕遭到汉人的报复。
而倒霉的清陵,就成了一部分曾经受到清人荼毒和压迫,从而报复满清王朝的首要目标。反而作为汉人正统的明代帝王陵寝,在历史的风暴中除了悲剧的定陵外,其它的全都平安无事。
更可笑的是,满清覆亡后,满人比汉人更积极地剪断奴性标志的长辫,而一部分汉人反而不愿意剪掉跟随了一辈子的辫子,难道当奴才还当上瘾了?难怪清末的平民都那么麻木不仁,不被列强打上门才怪。
(以上文字,如果喜欢,请点个关注!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必删!)
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关注“刚子侃历史”吧!每一期将带给您不同的视觉感受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