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科举考试的程序,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,更加严密和完备了。共有三级考试:第一级是院试;第二级是乡试;第三级,即最高一级,包括会试和殿试两种。
院试是考尚未入学的童生。院试前,有两次预备考试: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。府试及格再去参加院试。院试及格,才算“进学”,取得“生员”资格,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秀才。
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县的治所举行。主管考试的官府,南京、北京称学院;各省称提学道,简称学道;后来都改称为学院。学院的长官称学政,又称宗师。他们在三年的任期内,要依次到管辖的各府、州,主持岁试和科试。学院大人亲临考试,叫做“案临”。
岁试和科试的任务,基本相同:第一,是从童生中考选秀才;第二,是对秀才进行甄别考试,按照成绩优劣分六等,分别给予奖惩。岁试取在一、二等的人,可以应科试。科试在岁试之后,为高一级的乡试作预备工作。科试取在一、二等的秀才可以参加乡试。
在明代,除了秀才以外,具有监生资格的人,也可以参加乡试。监生,是国子监(中央政府所设教育士子的学校称国子监)学生的简称。取得这种资格有几种办法:一种是荫监,依靠父祖的官位,按照规定的制度,允许入国子监学习;一种是例监,用捐纳的办法,交献给国库一笔钱,取得监生头衔,又称捐监。监生不一定正式到国子监念书,只是具有这种资格,就可同秀才一样去应乡试。
比院试高一级的考试是乡试。在北京、南京(明朝时两京都有国子监)及各省省城举行,由皇帝钦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。乡试三年考一次,每逢子、午、卯、酉年举行,名叫“大比”。考期总在秋季八月,所以又称“秋闱”(闱就是考场)。初九日考第一场;十二日考第二场;十五日考第三场。取中的称“举人”,第一名称“解元”。乡试中举称“乙榜”,也叫“乙科”。
在乡试的第二年,也就是每逢丑、未、辰、戌年,在京师举行会试。因为总是在春季二月举行,所以又称“春闱”。考期是初九到十七日。考三场,每场三天。会试是最高一级的两种考试中带有决定性的考试,由礼部主持,因此又称“礼闱”。参加会试的是全国的举人,取中的称“贡士”,第一名称“会元”。
会试考中以后,再到皇帝的宫殿中参加殿试(廷试)。这个考试,由皇帝亲自主持,另派读卷大臣协助。殿试考一场策问。策问大多就当时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,由应试者作文对答。殿试结果,出榜分为三甲。一甲三名,赐“进士及第”:第一名称“状元”,也称“殿元”;第二名称“榜眼”;第三名称“探花”;合称“三鼎甲”。二甲若干人,赐“进士出身”。三甲若干人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。
展开全文
一、二、三甲总称“进士”。殿试中进士称“甲榜”。中了进士,功名就到了尽头,可以被派做官了。一甲照例直接授给翰林院的官职。翰林院是明代朝廷中主管文书著作的官衙,职掌编修国史、编辑奏章、进讲经书,以及草拟诏谕、制诰等文章,都是一些高级的文字笔墨工作。二、三甲可以去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,叫做“馆选”。馆选录取后,入翰林院学习,称“庶吉士”。三年学成后,也可以补授官职。馆选考不取的,另授京师或地方其他官职。如果举人会试不及格,没考上进士,却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,可以改入国子监,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挑选出来做京师小官或州县地方官。
这种通过乙榜中举人,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,一般叫做“两榜出身”。一身兼有解元、会元、状元三个荣衔的,就被夸耀为“连中三元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